案例1 - 宁波姚江分岔口均匀推移质仿真
1. 案例介绍
本案例体验利用格物云CAE二维泥沙模块,搭建宁波姚江的仿真模型,进行均匀推移质仿真运动仿真预演。
2. 操作说明
2.1 矢量数据
将研究区域的坐标系设置为3857,拖入河流矢量文件(点击下载),保存。
2.2 生成几何
点击几何,点击生成几何,在弹出的窗口中主网格轮廓选择为河流,点击生成几何。
点击几何分组,点击添加,在分组位置下方的方框里选中想要的线段,或者用鼠标靠近想要选中的线段,被靠近的线段会变成绿色,点击后该线段被选中并变成红色。给模型设置上下游边界。
第一条边界,选中河流上游(左上)入口的线段,命名为in_1并保存。
第二条边界,选中河流下游(下方)出口的线段,命名为out_1并保存。
第三条边界,选中河流下游(右上)出口的线段,命名为out_2并保存。
2.3 生成网格
点击网格,点击生成网格,在弹出的窗口中配置主网格和子网格的尺寸,可参考图中尺寸,保存。配置完成后点击生成网格,稍等片刻后,可以看到图中生成了网格。
接下来对网格进行地形赋值。点击网格赋值,点击添加按钮,会弹出赋值窗口。
- 赋值类型:高程
- 范围:选择 插值区域
- 数值类型: TIF/XYZ-value型数据
- 上传地形数据:ningbo.tif
- 点击确定
赋值后网格如下图所示。
再次点击赋值,为区域统一赋上10m的水深。
2.4水动力模型参数
点击模型菜单。
2.4.1 初始条件
点击初始条件,设置模型初始条件,选择均匀初始场,设定常数水位为10m。
2.4.2 边界条件
对于边界条件,设定上游为流量边界,下游为水位边界。
边界一:流量边界,点击加号,选择上游in_1的边界,设定入流为2000m3/s,无示踪物,保存。
边界二:水位边界,选择下游out_2,设定水位为10m。
边界三:同边界二。
2.4.3 底部摩擦
设置模型的底部为均匀的摩擦系数0.03(曼宁系数)。
2.4.4 计算时间
在计算时间选项卡中设置计算步长和计算时间。为保证计算稳定,这里设置时间步长为20s,模拟总时间为5天,即432000s。
2.4.5 结果配置
在结果界面可以勾选水深、水位、高程、速度标量、示踪物等。并设定结果输出频率为20时间步/帧,即每400s一个输出结果。
2.5 泥沙设置
2.5.1 泥沙性质
泥沙数据如下,选用非粘性、粒径30微米、颗粒密度为2650的100%推移质。
2.5.2 运输机制
运输机制采用MPM (Meyer-peter and Muller) 公式求解,具体设置参考图片。
2.5.3 泥沙边界条件
边界条件采用平衡输沙流量边界,如图所示。
2.5.4 运输机制
勾选二次流修正和底床坡度修正,选用推移质输运方向修正公式为Koch & Flokstra formula、推移质输运率修正公式为Koch & Flokstra formula,并且定义β的值为 1.3,α的值为1。
2.5.5 结果配置
结果配置勾选如图的选项,其中重点是高程、床面切应力、河床演变和输沙量。
2.6 仿真计算
全部配置完成后,点击仿真计算菜单,点击开始计算。
3. 结果展示
3.1.1 流速场
可以看到流场的流向跟实际场景描述相符,即水流从进水口的位置流入并分别从两个出水口的位置流出。
3.1.2 床面切应力
床面切应力很大程度上受水流流速的影响。对比流速图,可以看到水流流速小的地方,床面切应力的值也很小。
由于考虑了坡面效应和二次流,在高程变化大的位置切应力得到了修正,同时也修正了推移质的运输方向。
3.1.3 河床演变
河床形态因推移质输运而变化,冲刷较大的位置率先出现起伏,河床的形态变化在入流边界左岸区域存在明显的区别,说明这里受二次流的影响最为显著。